
秘鲁芦苇建筑 |

中国湿地厅一角 |

西溪湿地展馆内的“模拟农家” |

喀喀湖湿地居民用芦苇搭建起的居住浮岛 |
继连续五年实施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成功打造了11.5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后,今秋,西溪将再次为世人带来惊喜——
国内唯一一座以展示中国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将于11月2日在这里向世人撩开神秘面纱。
这座总投资达3个亿的中国湿地博物馆,位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南部,依水而建,总建筑面积(含地下部分)约为20000平方米。它将是以湿地为主题,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于一体的平民化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联合了世界一流的策划、设计团队,致力于充分展示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及西溪湿地的悠久历史。
自然与人文兼收,研究与展示并重。全世界湿地的知识、信息,都将在这里得到收集整理,并被如实反映到展示与交流活动中。
一座定位于国际一流的湿地科普研究展示中心,正在开启。
一棵在大自然中迸出的新芽
在湿地博物馆建筑设计国际招标过程中,能够击败马里奥·博塔、哈韦尔·皮奥兹等数位国际建筑大师而胜出,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凭借着的是他将自然环境与人工技能的完美融合。
依据矶崎新方案建设的中国湿地博物馆,以独特的“绿丘”为主要意象:完全用绿色植被覆盖的建筑主体,几乎整个埋入了有机形状的人工山丘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湿地环境。而冲高的观光标志塔形象,则与“绿丘”形成呼应——似是朝着湿地斜向挑出的圆盘,三十多米的高度上能够轻易俯瞰西溪湿地的全景,隐喻为大自然中蹦出的活力无比的新芽。
建筑内部展厅部分,则由“绿丘”壳体结构形成的巨大空间构成,各展览空间灵活自由组合,并通过充分的坡道自然衔接。
一个触摸与解读湿地的空间
同样通过国际招投标产生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厅设计,也是独具匠心。
进入展馆前,是一条极富湿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长廊。除却静静流淌的叠水、悦耳的鸟鸣外,扬子鳄、中华鲟、丹顶鹤和白鳍豚4座湿地野生动物代表的雕塑,成为迎接观众的使者。
直至长廊的尽头,墙体上那个充满灵动感的馆标,似乎才预示着博物馆大幕的开启。乍一眼看过去,馆标就似由弯曲的河流与沼泽构成的一片湿地,同时又像用毛笔书写的大地的“地”字。图案中绿色的上半部分既像两个手拉手的“人”,又如书法的“林”字,让人联想起湿地上丰富的植物,以及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图案中黄色的下半部分形似一只水鸟,寓意湿地是水鸟的栖息地。这个标志,从整体上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天人合一的湿地文化内涵。
步入展馆,似乎也就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个展馆面积约7800平方米,主要包括了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湿地厅、西溪湿地厅及其他功能区块,如科普中心、4D影院等五个部分。展馆立足本土,辐射世界,从原理共性到单体特性,从理性的资料图片到感性的亲临体验,大量光电声像技术手段的运用,让湿地与人类的主题变得生动而有意趣,即便是成人也能在其中感受到久违的童年快乐。
|